育儿的焦虑,在于你只看见了自己,而不是孩子
我们坐下来喝茶,她跟我分享她的苦恼:
作为一个新手妈妈,带孩子的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。还经常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束手无策,很挫败。更让人难过的是,孩子不好好喝奶,不好好睡觉,发烧,感冒,拉肚子,家里人都说是我的错,感觉自己是一个特别无能的妈妈。所以就很焦虑,担心自己带孩子不如别的妈妈带的好,给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。
我相信很多新手妈妈都经历过早期养育的精力不济和措手不及。我作为一个双胞胎孩子的妈妈,体会更是深刻。
首先是睡眠被碎片化,你几乎不可能按照自己以前的作息时间去休息。前段时间,深圳的996火了。我们在妈妈群吐糟,对我们来说,996算个屁啊,我们的工作模式可是007啊(每天24小时,每周7天)。

其次宝宝的成长,就是一系列问题等着我们。吐奶,过敏,混合喂养,辅食,断奶,观察大小便,拉肚子,如厕训练,哄睡,分床……一路走来,老母亲诚惶诚恐,唯恐照顾不周,让孩子遭罪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也是*次做妈妈,不知道养孩子这么工程浩大,我们真的做不到100分,不能时时刻刻,慈爱温柔。但是又忍不住问自己,如果我脾气不好,耐心不够,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吗?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吗?
人都说,为母则刚,其实为母则弱。因为孩子,我们统统有了软肋。
所以养孩子真的可能不焦虑吗?
养孩子焦虑,大部分是因为,在养育的同时,我们先建构了一个养育的规则;孩子必须健康、活泼、聪明,我才觉得我是个好妈妈。
这个问题,换一种说法就是,我们想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,做一个成功的妈妈,我们不想对自己失望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我们自己,而不是我们的孩子。
所以我跟我的朋友说:你焦虑,因为你希望自己让人满意。我们很喜欢拿孩子来证明这一点。或许,当我们能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,允许他以孩子的方式去成长,当我们眼中没有那么多关于养育的成败,我们可能更容易享受这个过程。
她听完我这一通胡说,拉着我说:以后每个星期你都要来我家住一天,我家孩子的教育就赖上你了。
我笑着说,我跟你讲的这些知识,是我从《布教授有办法》这套书学来的,我这是现学现卖,还热乎着呢。你不用让我住你家,你还得管饭,你可以让布教授住你家。
这套书,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:他始终引导我们去看到孩子本人,而不是养育孩子的规则。
孩子是**的,孩子之间存在性格、能力、偏好等方面的差异,所以我们不能对所有的孩子在同一时间提同样的要求,这是工业生产的要求,却不是养育的本质。
在他看来,怎么养成孩子好的睡眠习惯,怎么科学的喂养,什么时候断夜奶,什么时候分床,什么时候如厕训练,诸如此类一系列的问题都不是问题,在技术层面他都给与了详细的指导。
他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,我们有没有能力看到孩子的需求,去跟随孩子的节奏,跟随这个生命的历程,放下我们心中的那些被命名为“应该”的成见。
看他的书,仿佛身边站着一个智慧慈祥的老人,他陪着我们,循循善诱地让我们养育的心境变得从容不迫和温情脉脉。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